2011年11月12日 星期六

互動藝術作品分析

2011年11月7日

1.作品名稱:泡泡人
介紹:郭慧禪的作品隨著電腦和科技的普及,人類的大腦運算和記憶能力似乎快要跟不上資訊和技術的更新,好像永遠在追趕著龐大而雜亂的訊息,陷入了隨時會落後伍的恐懼和焦慮中,彷彿走在一個找不到出口的迷宮中。
藝術是時代精神的反應,相同的情況也出現在藝術的操作上,如何在技術和觀念思維上,追趕上時代的腳步或是超越時代,而又不迷失在快速消費潮流中,便成一個艱鉅的課題;希望藉由回歸到最平凡人性需求,穿越過度膨脹的慾望與自我迷思,重探索真實的存在。

2.吸引我的地方:沒有想到說,我們人類的大腦運算記憶能力快跟不上這個時代的技術了,因為現代的人們無時無刻的在使用電腦,然後電腦網路的技術科技會越來越進步,現在我們有的人使用完電腦以後,真的有一點點的迷路,果然現代有些人真的陷入了恐懼和焦慮的情況中。

3.作品互動機制:就是在迷宮的入口看久一點,看到中間時,你會看到可以走出去的出口,簡直就像在玩遊戲似的。

4.展示空間設計:平面空間+一張厚紙板

5.作品的媒材:單槍、PC





1.作品名稱:見花又是花

介紹:江元皓的作品內與外的關係其實是: « 虛與實 »還是« 實與虛 »在多媒體文化充斥甚至可以說氾濫的今天,從藝術作品到商業媒體再到網路世界。觀眾對作品的期許不再只是滿足於〝感同身受〞,觀眾不再只是想成為觀眾(旁觀者),他們更希望的是身歷其境或成為作品的一部分。虛擬世界與現實生活的界線日漸模糊,幾近互為一體。





2.吸引我的地方:有一點點的有趣,還可以看到裡面亮光的東西

3.作品互動機制:可以讓人們在這個亮光裡,看見一個美麗漂亮的東西

4.展示空間設計:室內空間

5.作品的媒材:牆壁、投影機、燈光、電腦







1.作品名稱:myAvatar = myChuckClose


介紹:葉謹睿的作品

《Equal》系列的軸心概念,是希望透過電腦軟體程式的撰寫,在觀者與現代主義藝術作品之間,搭建出一種自動化的換算機制和溝通平台。這個創作理念的主要關鍵,在於利用數位科技所蘊含的運算及資訊處理功能,來完成具有創造力及藝術性的轉化或再造。讓所有的觀眾,都能夠搖身一變,個個都成為現代藝術巨將。只要以簡單的鍵盤或滑鼠輸入,就能夠完成和享受當代藝術創作的興奮和喜悅。透過這些「藝術介面」(Art Interface),我希望完成一種雙向性的repurposing。這些作品的共通點,包括以下兩個階段:

1)Repurpose現代藝術主義大師的創作概念
意即是分析現代藝術主義大師的創作模式、習慣以及特質,並且將之簡化成為可供程式語言運用的邏輯,並且發展出能夠獨立運作的軟體程式。


2)Repurpose觀者所輸入或提供的資訊
透過容易操作的軟體介面,讓觀者能夠主動地去參與,並且將觀者所輸入的資訊與現代藝術主義大師的創作邏輯結合,創造出全新的藝術作品。


《myAvatar = myChuckClose》的介面構成,完全仿效暢銷電玩Wii裡面的Mii頻道(Mii Channel)。透過這個熟悉、簡單的介面,觀者可以很快設計出一個屬於自己的替身角色(avatar)。操作過程的最後一個步驟,則是以超級寫實主義大師查克.克洛斯(Chuck Close)的風格,來為這個虛擬的替身角色繪製一幅肖像。傳統的肖像畫,經常被用來記述和炫耀不可一世的權貴,《myAvatar = myChuckClose》煞有其事地去為虛擬人物作畫,用意在於以反諷的方式突顯這些數位時代虛擬生物絢爛卻空洞的生命模式,也挑戰著身分和自我認知在虛擬時代的真實意義。

2.吸引我的地方:它可以讓我們玩扮演角色遊戲

3.作品互動機制:它適合讓大人和小朋友玩的3D立體平面遊戲

4.展示空間設計:平面空間+電腦螢幕

5.作品的媒材:電腦網路、印表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